平淡之中见真情我眼中的克炎先生

来源:文史哲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2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家藏一本1993年出版的 《西游记诗词注析》,当时我不过十岁左右,因为其注解翔实、分析入微,为同类书所未见,所以至今印象深刻。而杨克炎先生是作者之一,没想到时隔二十年,

家藏一本1993年出版的 《西游记诗词注析》,当时我不过十岁左右,因为其注解翔实、分析入微,为同类书所未见,所以至今印象深刻。而杨克炎先生是作者之一,没想到时隔二十年,在2012年,我竟然有幸认识了杨克炎先生。

与克炎先生萍水相逢,我总觉得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缘分,而在接下来的几次交流中,我才知道先生学有渊源。先生是一代鸿儒、国学大师苏渊雷先生的弟子,苏先生文史哲俱精、诗书画兼擅,与苏步青、苏昧朔有“平阳三苏”之称,享誉艺苑、播馨学坛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因被错划成“右派”,来到哈师大历史系任教,与游寿先生位列历史系八大名师,也就是赫赫有名的“八大怪”。

苏先生主张以学入书,以文入画,所以他的书画文人气十足,格高韵古,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克炎先生。我每每观赏克炎先生书画,总觉得扑面而来一股清雅之气,即便是先生写的魏碑,也蕴涵着一种宁静和恬淡,古人说,书如其人,书者心画,也许就是这个意思。

2013年,克炎先生赠我其新出版之 《历代书法咏论》,先生告诉我,这是他以前给学生上书法课之余,坐冷板凳,精心搜集的历代有关书法理论与实践的诗,时间跨度从唐代到当代,洋洋几百首,长篇短制,尽在其中,并逐篇加以注解、分析。我读后深有所感,即作诗一首发与先生,大意是说此书遵循古法,参考“传、笺、疏”的方法注解,深入透彻,可谓典范。没想到,先生随后致电,对我表示赞同,我后来又就此写了一篇《遵循传统师法古人——读杨克炎〈历代书法咏论〉》,发表在2014年第四期《书法赏评》,虽然因为限于篇幅,删去了一些,但总算实现了我的一个初衷,即表明了我对这部书的认识。

克炎先生从苏先生游,但学不限于一家,先生转益多师,先后问学于游寿、唐云、周齐、刘忠先生,游先生称克炎先生“必以学术为根” “泼墨有真趣”,刘忠先生称克炎先生“挥毫落纸如云烟”,“克炎同志爱好我书,虽片言只字亦剪裁保存之,嗜痂之癖于今真实现矣。”足见老先生们对克炎先生的认可和克炎先生的恭谨、勤奋。

克炎先生生于1943年,我生于1983年,先生大我整整四十岁!先生常对我说,我儿子都比你大!言语中颇多爱惜之意,而在我眼中,先生更像是一个慈祥的长者,每次与先生交流,都受益良多!

先生今年已是七十四岁高龄,先生性不喜热闹、交际、应酬,这在其书画作品中清晰可见。先生的书画于恬静中见清雅,于平淡中见闲适,一草一木,一花一叶,皆为先生心境之写照,大概就如王维所说,晚年惟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

曾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有 《致某人》诗云: “你的天性在于忘掉自己,但爱之神却发现了你。”克炎先生何尝不是如此呢?先生在这热衷名利的时代,却心清如水,像一个远离尘嚣的隐者,默默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,不求闻达于诸侯!

写作这篇小文的过程中,我的眼前、脑海里不时地浮现出克炎先生那标志性的、和蔼可亲的、淡淡的微笑,脸颊两边涌起两个小酒窝,我又想起泰戈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,你有什么留恋的吗?除了我的一颗心之外,再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。

家藏一本1993年出版的 《西游记诗词注析》,当时我不过十岁左右,因为其注解翔实、分析入微,为同类书所未见,所以至今印象深刻。而杨克炎先生是作者之一,没想到时隔二十年,在2012年,我竟然有幸认识了杨克炎先生。

与克炎先生萍水相逢,我总觉得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缘分,而在接下来的几次交流中,我才知道先生学有渊源。先生是一代鸿儒、国学大师苏渊雷先生的弟子,苏先生文史哲俱精、诗书画兼擅,与苏步青、苏昧朔有“平阳三苏”之称,享誉艺苑、播馨学坛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因被错划成“右派”,来到哈师大历史系任教,与游寿先生位列历史系八大名师,也就是赫赫有名的“八大怪”。

苏先生主张以学入书,以文入画,所以他的书画文人气十足,格高韵古,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克炎先生。我每每观赏克炎先生书画,总觉得扑面而来一股清雅之气,即便是先生写的魏碑,也蕴涵着一种宁静和恬淡,古人说,书如其人,书者心画,也许就是这个意思。

2013年,克炎先生赠我其新出版之 《历代书法咏论》,先生告诉我,这是他以前给学生上书法课之余,坐冷板凳,精心搜集的历代有关书法理论与实践的诗,时间跨度从唐代到当代,洋洋几百首,长篇短制,尽在其中,并逐篇加以注解、分析。我读后深有所感,即作诗一首发与先生,大意是说此书遵循古法,参考“传、笺、疏”的方法注解,深入透彻,可谓典范。没想到,先生随后致电,对我表示赞同,我后来又就此写了一篇《遵循传统师法古人——读杨克炎〈历代书法咏论〉》,发表在2014年第四期《书法赏评》,虽然因为限于篇幅,删去了一些,但总算实现了我的一个初衷,即表明了我对这部书的认识。

文章来源:《文史哲》 网址: http://www.wszqk.cn/qikandaodu/2021/0225/443.html



上一篇:每一次学习都有一个深情的有效期
下一篇:卢月龙书法是寂寞的事业

文史哲投稿 | 文史哲编辑部| 文史哲版面费 | 文史哲论文发表 | 文史哲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文史哲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